欢迎访问大庆精神教育基地网站!
 首页 
 基地概况 
 科研设置 
 科研队伍 
 规章制度 
 科学研究 
 文献中心 
 红色资源 
 学校首页 
大庆精神与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推进的三个向度
2016-06-14 09:13 闫立光 张文彬 

                               (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当前,加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推进红色文化的深入对话、整合和创造性转化,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课题。为此,开展红色文化研究,要从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向度出发,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握;创建和完善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以方法整体性的向度研究推进;加强学科建设,把红色文化同多学科的发展和创新结合起来,凝练方向,从学科整体性的向度研究推进

【关键词】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逻辑契合性;协同创新;学科建设;

文章来源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创造了内涵丰富、价值重大的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发展时期的考验”[2],是党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成果,具有承接性和同质性。为此,新时期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理应把其作为一类文化,从整体性的向度研究推进。

一、从逻辑整体的向度研究推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在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大庆精神等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统称。这些红色文化尽管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其在思想理论来源、价值旨趣等层面具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契合性,从而使得从逻辑整体的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可能。为此,梳理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历史逻辑脉络,是对红色文化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前提。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不同时期红色文化形成的共同源泉,也是把不同阶段形成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思想基础。首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产生和传播的深厚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勤奋创业的伟大精神塑造了千秋万代民族之魂,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3]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带领中华民族开始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巨大的魄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前进,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伟大的红色文化,重新塑造和丰富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从这一层面而言,红色文化是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因而必然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以及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红色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要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红色文化既承继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使得其在思想和理论来源上具有一种“一以贯之”的逻辑契合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其在不同程度上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下的人民大众对于理想信念、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的觉悟,具有一种同质性的价值旨趣”[4]。首先,同质性的信念价值。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克服和战胜种种困难,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精神支撑,其集中地体现在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信念上,这些信念通过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呈现出来,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进行伟大的实践活动。在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沂蒙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形成的必胜信念。在建设时期,以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为改变新中国贫穷落后的帽子,为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形成的坚定信念。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而形成的伟大信念。其次,同质性的人本价值。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本价值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推动了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生成,指引了人民的实践。同时,也逐渐地融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在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沂蒙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谋人民大众之利益的价值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依靠谁、为了谁、服务谁”的重大问题。在建设时期,以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通过红色实践和典型楷模彰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理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让人民生活更加有尊严,奋勇争先、追求进步、锐意进取的状态。

红色文化在思想理论的来源以及价值旨趣层面具有的“一以贯之”的逻辑契合性为进一步整合红色文化、加强它们之间的深入对话,进而把其作为整体资源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因此,从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承继性、同质性,是开展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前提。

二、从方法整体的向度研究推进  

在开展红色文化整体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和采取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由理念向实践的转化。因此,从方法整体的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是逻辑整体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作为一个富有时代色彩和改革意味的命题”[5],协同创新为推动和实现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协同创新是强调以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组织为主体,以实现知识增值和转化为核心,推动大跨度的资源整合,助力科技和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当前,这一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较为青睐的重要路径。因此,以创建和完善协同创新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一个向度。

红色文化就其属性而言,一方面既是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民族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双重属性。作为具有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一个具体的红色文化是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文化的精髓。作为民族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加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开发与研究对于地方文化的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必须创建和完善红色文化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红色文化的整合、开发与转化。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实质性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党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的研究共同体,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设立“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通知,“复旦大学、嘉兴学院、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作为首批的八所高校被纳入到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6]。这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是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标志着红色文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种合力。八所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基地成立以来,各自通过与当地的教育部门、党史研究部门、纪念馆、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概括的说,主要体现为:研究基地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总体学术布局;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实质性合作和协同创新,初步搭建起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研究宣传教育的合作平台;积极开拓服务社会的渠道,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智库咨询作用。

经验证明,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创建是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彰显时代活力,发挥时代价值的重要方式。但是,理性地分析现阶段红色文化的整合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推进。就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而言,目前仅把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纳入到了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视野,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尚没有纳入到这个研究体系;就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融合机制而言,目前红色文化在各自的形成史、多维内涵、时代价值的探讨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但高势位的、深入性的、整体性的研究红色文化的成果较为缺乏。为此,当前理应继续推进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首先,要逐渐推进其他红色文化融入“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步伐,丰富协同创新平台的内容体系。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参与双向的推动。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将红色文化分批次、分阶段的纳入协同创新平台,这样才能为整体上研究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对于首批的八个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与改革开放后的红色文化融入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基层机构,即尚未融入到红色文化的高校及相关机构要积极加强同首批的八个研究基地的对话、交流和合作,以虚心的态度学习相关经验,提升自身的研究实力,为尽快成为红色文化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一员作准备。其次,要不断推进研究平台的建设,加强红色文化的深入对话与整合。要推动网络平台建设,尽快实现红色文化的资源共享,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创新载体。红色文化的研究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以其契合性和共性为重要切入点,探究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成果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挖掘其在文化自信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以及当前的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重大价值。

红色文化依托协同创新平台这一载体为其进行整体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突破了以往仅着眼于本区域红色文化研究的局限,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为此,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研究的创新平台建设,从方法整体的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

三、从学科整体的向度研究推进  

红色文化的研究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而作为与红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它所从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的逻辑整体性为从学科整体的视角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学科支撑和推进向度。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红色文化内在体系的丰富性也要求需借助文学、艺术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力量,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性研究。为此,从学科整体性的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既要强调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以及其二级学科的整体性的关系,又强调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学科之外的相关学科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通过它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反映出来的。”[7]但是,这里强调的学科整体性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从属的二级学科整体性为依托,在挖掘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凝练出的契合红色文化发展的特色学科或学科方向,以更好地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要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结合起来,尤其是马克思理论下的六个二级学科。比如,延安大学在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时,“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的建设,凝练出了‘延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革命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前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研究’ 四个主攻方向”[8];井冈山大学在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时,以马克思主义及二级学科为依托,凝练出了井冈山革命史与党史研究、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研究。此外,其他几个研究基地,也结合自身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为依托,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但是,目前有一部分红色文化所在地的高校或者相关机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仅仅把红色文化局限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下,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显得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地全面地深入地挖掘和阐释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此,红色文化所在地的高校及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内在的整体性为依托,从多层面、多维度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性为从学科整体性的向度出发研究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但是,红色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需要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种形式、符号和载体具体表现出来。这些形式、符号和载体包括承载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址、传播红色文化的歌曲、反映红色文化的文学作品等等。要深入挖掘和高度凝练蕴藏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文化的精髓,使其活起来,这就需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借助多学科的力量从不同视角探究和解析红色文化的多维内涵和价值。要以历史学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透视红色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要以文学为切入点,借助小说、诗歌、散文等多形式体裁,解释红色文化积淀的时代精华;要以艺术学为切入点,重视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创造蕴涵红色文化的主题作品,尽可能地避免红色文化资源的丢失;同时,要加强对不同时期红色歌曲的研究和传承,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功能。此外,也要借助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开展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红色文化的多维内涵和多重价值,仅通过一种学科,已无法实现对其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为此,理应借助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力量,以学科整体性为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的研究。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史实践的精神支撑,“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9]。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逻辑整体性、方法整体性和学科整体性的向度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有助于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0],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2]丁凤云.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以沂蒙精神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3(4):1-3.

[3]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2.

[4]闫立光,刘晓华,张文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价值维度的对话与融合[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2.

[5]范周.重视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N].经济日报,2013-10-07(06).

[6]本报编者.弘扬革命精神 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N].光明日报,2013-07-29(16).

[7]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界,2010(6):25-31.

[8]韩琳,杨亮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依托红色资源彰显优势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5-09-02(10).

[9]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19.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关闭窗口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