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仁其人
老人的简历并不复杂,但经历是丰富的。1949年,14岁时考教师被录取,1950年1月1号上班,正式成为海伦县“工人子弟完全小学校”的一名教师,并担任班主任。由于年龄小(比年龄大的班长大两岁),常常被学生气哭。1953年调到文化站担任美术编辑。1957年调到《海伦报》报社担任美编。1970年,要求干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傅作仁来到东方红公社玉泉大队落户,由干部转为农民。但他没有放弃他的剪纸事业,反而利用置身农村生活之机,努力提高剪纸创作水平。他在玉泉大队组织起农民剪纸创作小组,办起油印《东方红画刊》,还利用公社召开体育运动大会之机,举办大型剪纸展览。当时这在农村还是一件新鲜事。
1974年,党落实干部政策,傅作仁一家人又搬回县城,他被安排在县二轻工业局下属的美术厂、木器厂承担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傅作仁最后一个单位是海伦市科协,于1994年退休。原来剪纸一直是老人的业余爱好。难怪傅清超感叹说:“从我父亲一生对剪纸的专注热爱上说明,一个人一辈子只钻研一件事,一定能够干好。”是啊,铁人王进喜也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就是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
为啥表现铁人
为什么用剪纸作品表现大庆油田、表现铁人呢?老人回答说,大庆油田发现后,他特别高兴。因为黑龙江盛产粮食、木材、煤炭,如今又发现了石油,能不让人兴奋吗。他说,海伦是大豆之乡,大庆是石油之乡,我们黑龙江物产丰富,一定能够大发展,人民生活一定能够富裕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黑龙江一定能够为国家做出大贡献。另外,王进喜的英雄事迹,感动人、激励人,让他敬佩。他觉得就应该用剪纸作品表现出来。为了创作有关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内容的剪纸作品,傅作仁先生曾经到大庆六、七次,去近距离地观察大庆,写生大庆,感受大庆,感受石油。最后一次去是20世纪70年代,王进喜已经去世了,经历了十年动荡岁月的祖国,即将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他专门到“铁人一口井”看了看。他虽然不熟悉石油开采的过程,但当他打量着井口上的闸门、管线、螺丝,甚至侧耳倾听管线内原油流动的声音,仿佛听到了铁人一心要拿下大油田的有力呼喊;他从已经干涸的泥浆池里,仿佛看到了铁人奋勇一跳的矫健身影;他从耸立在不远处杨树林中的老钻机上,仿佛看到了铁人头戴安全帽,手中挥动着小红旗,指挥工人大干的情景……回到家里,傅作仁难以入眠。经过思考和构思,他创作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和六幅《大庆英雄铁人王进喜绣像》。《石油工人一声吼》是一幅王进喜的全身像。王进喜身材高大,身穿羊皮袄,脚蹬工靴,肩扛一把大管钳,他顶着寒风,行进在苍茫的荒原上,身后是远方林立的钻塔……剪纸刻画了王进喜面对困难表现的顽强意志。六幅《大庆英雄铁人王进喜绣像》分别刻画了王进喜身披老羊皮袄、王进喜头戴狗皮帽子、王进喜头戴铝盔、王进喜头戴前进帽、王进喜胸戴大红花等不同侧面的身影,每一幅的表情都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话题终于转到他的《葵花向阳》上,我们询问他关于周总理选他的《葵花向阳》赠送给铁人的事。他说,1960年,他的剪纸作品《祖国颂》(6幅)在《人民日报》发表, 1965年,作品《北国风光》又被选中装饰于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这都给了他巨大的鼓舞。1969年,他构思创作了《东方红史诗》32幅,其中18幅被黑龙江省选中送到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展览。当时,各省都推荐本省最好的特色艺术品到那里展览。周总理参观展览后,相中了其中的3幅,并作为礼品,分别赠送给了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另一被赠送对象老人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