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探索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
加强保护挖掘力度。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以口述历史方式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大数据、AR、VR等数字技术,保存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红色家谱。实施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依法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加大研究阐释力度。依托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作用,强化研究规划,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通过项目引领,聚焦龙江红色文化的独特禀赋、基本内涵、历史意蕴、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等主题,着力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
增强教育体验感受。红色教育基地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注重发挥革命纪念馆、纪念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要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红色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感受,强化红色记忆,定时排演红色文化专场剧目,融人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项目,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效应
释放红色文化市场效应。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既是政治工程、经济工程,也是富民工程。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通过红色文化“加码”,充分释放红色文化市场效应,创造出产业特色品牌,提升红色文化产品附加值。
推动红色资源融合转化。整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以创意引领打造品牌,变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叫响“红色品牌”。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全面推动“红色旅游+”。将散落在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中的红色文化发源地、特色民俗体验地、自然风光旅游地、生态宜居康养地串点成线,推动彼此融合发展,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科学编制红色文化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红色文化保护开发投入机制,避免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形式化、工具化倾向,避免庸俗娱乐化。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见人见物见精神,避免因过度开发、扭曲包装,遮蔽甚至消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内涵,削弱红色文化主题和公益性质。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标识
树立精品创作意识。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剧目,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精心打造反映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的现代优秀舞台剧目和影视作品,围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创作文艺作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打造立体宣传通道。通过期刊专栏、主题展览、成果发布、论坛讲座等平台载体,扩大红色文化普及教育覆盖面,生动传播龙江红色文化,不断扩大龙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积极邀请主流媒体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红色文化+数字,红色文化+创意设计,红色文化+融媒体等方式,强化红色文化的IP转化。
创新传播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可视化、形象化的宣传新形式,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和可视化效果。借助网络阵地,创建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展馆。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融媒体平台,打造优秀红色文化网站,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红色理想。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红色文化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