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万变多少峥嵘岁月,百舸争流英雄本色依旧,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数年。曾记否,60多年前的大庆,只是广袤松嫩平原上的一片荒芜,直至大庆石油会战嘹亮的劳动号子唱响,“老会战”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这是一场特别的战役,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这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限运动,这是人类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这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壮举,并在未来60余年岁月中依旧弦歌不辍、薪火相继。
当会战的炮声远去,当创业的岁月凝固成历史,我们还能用何种方式去记住、去记录那段历史?有言道,是人创造了历史。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人生命层累而成的,这些历史的“微声”,才是宏大叙事之外活生生的肌理与情感,因而每一个人的记忆和记录都是对历史的贡献,最终汇聚成人类的整体;是“老会战”一段段人生经验,共同拼凑成大庆油田会战的历史,而会战的历史,本身就是“老会战”的故事。为了那些记住,为了那些被记住,这时,口述史的功用便凸显出来:在无限接近真实的过程当中,口述史关乎一个人,关乎一个家族,关乎一个民族,关乎一个国家,关乎一种文化,甚至于关乎整个人类。
2013年初,大庆油田党委决定,由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成立课题组,承担“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史研究”这一光荣而艰巨的研究工作。陈立勇教授带领团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重拾珍贵的历史记忆,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开展了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工程。7年间,课题组先后采访了245位“老会战”,形成了1200余小时的录像录音资料。2018年以来,课题组对已采集的会战口述史料进行系统整理、精心选编,从中选取124位“老会战”的口述史料,按照“重大决策”“科技攻关”“生产管理”“后勤保障”“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6个篇章进行编辑整理,形成了这部3卷本的《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团队创作态度、内容丰富程度、人文情怀温度、思想站位高度皆备,让亲历者佩服、让史家信服、让读者折服。读罢3卷,让人拥有了打开那段会战历史的钥匙。《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既是它本身,又是承载会战历史的记忆宫殿,往昔的汗水与泪水、喜乐与悲壮穿越时光再次呈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翻开《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体量之大、内容之广、细节之多、话语之真。从国家层面的宏观顶层设计,到“老会战”个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依托数量庞大的访谈对象与内容广泛的访谈材料,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将一段段口述录音最大限度还原,以最大的诚意使读者了解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会战实录。全书以会战中不同领域方向为线索,各个章节看似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共同串联起整部扎实的《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访谈团队没有刻意诠释、创造、加工故事,对人物、事件、背景乃至整个会战历史的扒梳足见用心,故而并未破坏原始的情境氛围——回忆往事的悲壮、筚路蓝缕的辛酸、奋斗青春的跌宕,使本书兼具文本可读性、人物形象性、读者普适性和历史客观性。
翻开《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历史的宏伟画卷向我们徐徐铺展开来。追忆是永恒的动力,蕴含着个体巨大充沛的情感情怀和千差万别的人生经历。它是如此立体、如此真实。它使我们记住提出“三点定乾坤”具体方案的李德生,使我们记住发明“松辽法”地层测压计算公式的王德民,使我们记住“最讲认真的人”周占鳌以及“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油建十一中队,使我们记住勇跳泥浆池压井喷、“识字搬山”的铁人老队长王进喜,使我们记住“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薛桂芳与家属生产队、“五好上山,五好下山”的“硬骨头十三车队”,使我们记住在大庆孕育而生的《初升的太阳》《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庆战歌》《干打垒之歌》等历久弥新的文艺作品,使我们记住“永不锩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孕育出“三老四严”精神的中四采油队……太多太多名字,太多太多故事,一如大庆油田本身、大庆精神本身,饮冰甲子,难凉热血。
翻开《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每一位科研人员、每一位石油工人、每一位后勤人员、每一位诗人歌者,每一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每一对夫妻、父子、母女、兄弟,都将青春、热血、激情挥洒在大庆这片广阔无垠、银装素裹的茫茫雪原之上。历史及个人的命运蛛网密布,只有有心追踪复原,才发现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连接的,都是生命之网密密麻麻的节点,折射出历史的厚重与幽微。我们借由阅读“老会战”群体的一生,对上个世纪那些远去的历史细节、精神情怀都有了别样的亲切感。我们与历史之间有了介质——我们仿佛又一次见到了热火朝天的会战、危急紧张的抢险,听到了铿锵有力的号子、慷慨激昂的歌声。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勘探队员,你们永远年轻;昼夜迎风挺立在钻台上的钻工兄弟,你们永远年轻;坚守在冰冻的油井旁的采油工人,你们永远年轻;在崎岖的泥路上奔忙的汽车司机,你们永远年轻!
在历史之下,是记忆和遗忘;记忆和遗忘之下,是生命。《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以鲜活生动的“老会战”经历为骨架,支撑起庞大浩瀚的群体记忆,通过言说对抗着遗忘,也提醒着我们:这个贮藏我国巨大油气潜力的地方曾经是何等贫瘠荒凉,我们的会战时代是多么困苦危险,我们的起步是多么艰难不易;而正是在这条路上,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撑着一代代的“我们”,翻山越岭一直走到今天!
转自:2023年5月19日《中国石油报》第07版·悦读